第 二 章 王乃在中
请阅读免责声明。删除百科只是中文维基百科被删除条目的存档。 | ![]() |
二, 王乃在中
- 一般人在判斷方向的時候,都是以自己為中心之點,先從自己立極,然後纔分別出東西南北四方;但是當你要告訴他人何謂東西南北四方,以便判斷方向時,就要主客易位,不可以自己為中心,必須以他人為中心.這種習慣不是今人纔有,自古以來莫不皆然;亦不是中國人獨有,外國人亦然.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篇說:[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孟子梁惠王篇,也記載著梁惠王以自己為中心來談方位的問題;梁惠王說:[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則可? ] 梁即魏國在今河南.孟子談到商湯的征伐時也說:[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乃是以商湯都亳為中心來談論方位的.這種情形可謂屢見不鮮.再舉一例來說明:周文王從歧下遷都豐鎬;武王伐紂之後,舊的中心被棄;周都豐邑,順理成章的成為天下的中心;成王時,周公以洛陽作為東都,所以康誥上記載:[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東國洛,四方民大和會.]所謂東國洛,是在原來豐鎬的東邊;尚書大傳說:[周公營洛以觀天下之心.]周公當時是否有意把位於東方的洛,作為天下的中心,不得而知;不過藉此觀察天下初定人心的歸向,以便進行下一步驟的行動,則是事實.而周公在紂之舊都妹邦,發佈重要命令時,則說[明大命於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國在西土.](酒誥)此時的周公是以妹邦為中心立論的.其後周平王東遷到洛陽,之前的東國洛,經歷動亂後,反而搖身一變成為天下的中心;若非周公預先窺知所謂天下中心,並非一成不變,而早作未雨綢繆之計的話,恐怕周朝的氣數,到周幽王時代就結束了.雖然周平王至赧王(770--256 B.C),一直定都於洛邑,歷史上稱為東周;乃是以西面的豐邑為中心來論的.而隋唐以洛陽為東都,也是相對於京師長安而言.最有趣的是,戰國魏昭王八年,齊湣王秦昭王相約稱帝;齊稱東帝,秦稱西帝;過了一個多月,雙方又去掉帝號,回復稱王.既然稱帝,齊秦雙方又都不認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後來馬上取消帝號,大概是發現此事甚為荒唐.春秋戰國代時代,諸侯國早就自動晉爵,由伯而侯而公而王,與周天子在爵位上平行.可是大家都稱王時,王也者就不稀奇了,只好再往上加封[帝]之一級,終於造成後來[始皇帝]名號的出現,可謂其來有自矣!
- [中國]意識為什麼會抬頭,之後造成一種幾乎是全民參與的運動;不在[國]之一字,而在[中]之一字.[中]也者,歷經千聖萬賢將之大力推廣,已在廣土眾民的心中生根.不讀聖賢書則已,若接觸聖賢書,[中]之一字,在聖賢的著作中佔有極大的份量.所謂中國人一向主張[中庸之道],而提到[中]最多之處,甚至以[中]作為主題來討論,就是國人所耳熟能詳的[中庸]一書.按[大學]和[中庸],本來都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宋儒朱熹將它們與[論語][孟子]並列為四書,影響後人的思想行為甚大;相傳曾子作[大學],子思作[中庸];而子思又是孔子的孫子,曾子的學生,與孔子的關係至為密切,都是近人所說的記載第一手資料的重要人物,與孔子的關係,是[見而知之]的,不是[聞而知之]的,所以要知道[中]的含義,不可忽略[中庸]一書之所載;例如:
-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
- [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 [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 [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 [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 就以日常生活當中來論,[中]之一字,[中]之觀念,[中]之重要性,就像陽光空氣水一樣,不可一日或離,不可一日或缺.例如興建一棟房子,一定先要有中軸線,否則無法構築;一個家庭,一定有它的中心人物,否則家人的力量無法凝聚;一個國家,一定有它的中樞區,一定有它的領導中心;召開會議時坐在重要位置的,一定是中心人物;一個循規蹈矩的人,叫做中規中矩;在對立的雙方之間,不偏袒一方叫做中立;古代豫州地處九州的中間,所以又稱為中州;古代主將所在的中軍部隊, 稱作中堅;中庸之道叫做中行或中道;無過無不及,合乎法度,叫做中節;易經有中孚之卦;爻變有上爻中爻下爻之說;我們說某一個人性情中和,是說他不大喜,不盛怒,不過哀,不極樂;日中則昃,更說明盛之必衰也.這一切都在說明,[中]也者,是個相當好的字眼,例如孟子也主張,
- [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如中也棄不中,才也棄不才,則賢不肖之相去,其間不能以寸.]
- [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盡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 以此標準來論,主張[一個中國],又堅持以他首都為中央政府的人,在道德上的負擔是相當沉重的;他要教養不中的人,而不是處處封殺不中之人的生存空間,人人纔會喜歡這樣子的賢父兄,如果[執中無權],那就成了孟子所痛斥的[猶執一也]的人了!
- [中],還含有[最適點]之意;例如:政府的規模有其最適點;企業的規模有也其最適點.[大就是美]? 還是[小就是美]? 抑或[中就是美]?[愈大愈好]? 還是[愈小愈好]? 抑或[中就是好]! 貨幣的發行量有其最適點,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的話會造成通貨膨脹,太少的話會造成失業;一國的首都最適點在何處?
- [中國]也者,按照古人的說法:最初的地點,是在黃河中下游的中州一帶;所以河南古代稱之為豫州,古代建都必選擇這個地方;商湯都亳,就是在今天的河南商邱;天子居中央,而諸侯國環拱于四方,所謂建瓴之勢,順動易成,四方同應.所以,建國一定要選擇首都之所在,居中御外,如臂使指,無不如意,若是偏僻在一隅,就會失去控馭的效力.但是隨著時勢的轉移,在原來中國東方的齊魯一帶,逐漸發達,人口稠密,尤其是聖人賢人輩出;[中國]的說法也逐漸向東北移動,移到了今天的山東和河北一帶;可是當時的人並不會說,中國是中國,魯國是魯國,衛國是衛國,齊國是齊國.
- [中]的精義,如果能夠融和古今中外,予以重新確認的話;那麼,所謂[中國],應是什麼?該在那裏?不是呼之欲出了麼?
- 古人因為知道[國]的範圍有其限度,所以用[天下]一語,將[中國]和[四海]包括在內,[天下]的重要性,是高於[中國]的,孟子說,
- [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在國之上,還有天下.就像今日的國家之上,還有全球或國際,許多較有見識的政治家或企業家,在國力或企業規模到達某一程度的時候,就提倡全球化或國際化;所以孟子七篇中,是以[天下]為目標來論事,而不是只局限在[中國]的;例如:
-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 [晉國,天下莫強焉!]
- [卒然問曰, "天下烏乎定?"]
- [天下莫不與也!]
-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 [今王發政施仁,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 [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
-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 [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 [臣聞七十里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
- [書曰,"湯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
- [天下固畏齊之彊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動天下之兵也.]
-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
- [由湯至於武丁,聖賢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
- [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
-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議,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 [天下之士...天下之商...天下之旅...天下之農...天下之民....]
- [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
-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
-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 [天下有達尊三, 爵一,齒一,德一.]
- [今天下地醜德齊,莫能相尚.]
- [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 [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 [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
- [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
- [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
- [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
-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 [吾聞夷子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
- ["天下之賤工也","天下之良工也".]
-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
- [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
-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
- [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
- [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 [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
- [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 [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
- [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
- [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於天下矣!]
- [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今也欲無敵於天下而不以仁.]
-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敺矣!]
-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其子焉往, 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內,必為政於天下矣!]
- [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 [天下大悅而將歸己,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為然.]
- [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
-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 [逢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於是殺羿.]
- [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
- [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 [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 [以事舜於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
- [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
- [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已解憂.]
- [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
-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
- [堯以天下與舜,有諸?]
- [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
- [天子能薦人於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
- [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
- [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於陽城,天下之民從之.]
-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
-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
-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納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
- [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而正天下者乎?]
- [相秦而顯其君於天下,可傳於後世,不賢而能之乎?]
- [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
-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
- [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乎?]
- [屨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 [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於聲,天下期於師曠,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 [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 [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 [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
- [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
- [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
-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
- [仁人無敵於天下.]
- [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 [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 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 這些充足的證據無非在證明,所謂[中國]之上,尚有一片廣大的天空,就是[天下],治理天下的人叫做[天子],取自[天功人其代之]之意, 意義極為深刻,但是條件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後來,之所以不用[天子]一辭,大概是君為重,民為輕,所以不得乎丘民之心也.
- 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所謂的[中國],是指各諸侯國的總稱;如果與天子有關,指的便是天子之都;例如[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如果和[夏]之一字合併使用時,[中國]則指文化水準高的地方,並不包括南方的楚國在內,這種說法在滕文公篇說的非常清楚.孟子說:[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 此處所指的[中國],就在楚國的北方,是有[周公仲尼之道]的地方.楚國人也相當知命,從來不敢自稱是[中國].周夷王時代,王室衰微,有些諸侯不肯朝覲天子,甚至彼此互相攻伐.楚國國君熊渠很得江漢的民心,勢力擴張到鄂時,還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之後的熊通也說:[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周天子當然不肯尊封楚王名號,不承認楚王是與周天子對等的,熊通發怒的說:[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 於是自立為武王,既然自立為王,不但加入了當時的聯邦國,同時明白的聲明,我楚國也者,乃是中國之;周天子正是失德之時,諸侯國都不理他,對自尊的楚武王當然更是莫可奈何! 而諸侯國雖然不尊重周天子,但不等於承認楚武王就擁有所謂的[中國代表權],史書上指楚武王熊通[僭號稱王],不啻將楚國趕出了聯邦國.
- 古人早就不認為[中國]是固定的,而最早反對將[中國]固定的,就是有名的商湯,孟子說:[湯執中.] 就是說湯王能適當的拿捏出[中]的意義.夏桀認為自己是[中國],商湯則認為[中國]不一定就是在夏桀身上;他說:[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繼承商湯作風反對將[中國]固定,就是周文王,他也不認為紂王擁有[中國的代表權].所謂[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不過是主張[中國]不是固定的而已!猶如四時之代謝,春盡夏來,秋終冬至;冬春遞嬗,寒暑代遷;時中也.如果革掉了舊中國,建立的不是新中國,那就不是革命,而是以暴易暴,以亂易亂.明末的李自成統帥農民軍攻到北京,只作了一天的皇帝,怎能算是農民革命? 還有三百六十四天啊! 明朝固然氣數已盡,李自成所帶來的春天又是在那裏? 天道不是只殺不生的!
- 古聖先賢將[中國]的內容,賦予相當大的彈性後,只要是合乎[揆一]的原則,不論是東夷的舜,或是西夷的文王,都可以[得志行乎中國].其後南方的蠻人,北方的狄人,個個在兵強馬壯之餘,也想逐鹿中原.遼金元清的崛起,就是最好的實例;好像[中國]也者,從來就沒有固定的主人,誰都可以[入主中國];也因此[中國]的範圍逐漸的擴大;過去的楚國,現在恐怕要稱為[華中]了;遼金元清的老家,現在恐怕要稱為[大東北]或[大西北]了.以此類推,或遲或晚,但終有這麼一天,今天所說的[華南],恐怕會變成[華中]了.而多元種族的漢滿蒙回藏苗等等,都融合而成所謂的[中國人];司馬遷筆下所說的[中國人民](史記貨殖列傳),漸漸的增多,早已不復是當年的面貌.事實上,幾千年來,入主中國的各種勢力,雖如雨後之春筍,但是真正符合聖人所定標準者,並不多見;中國雖無固定的主人,並不表示任何人都可以當中國的主人, 畢竟還是有德者居之;此所以周人提出[天命無常]的觀念,用以別於將[中國]固定者,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入主中國者雖多,其施政作為受到後世肯定的則不多,那麼最正確的方式是什麼? 那就是[湯王模式],或[文王模式]而已!
- 古代的[國],指的是諸侯國,例如齊國,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與近代所泛指的[國][State) 略有不同;但是有三件事可說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孟子所說的[諸侯之寶三: 土地,政事,人民].其後受到北方游牧民群南下彎弓的壓力,中國人民為了逃避貧窮和迫害,不得不在一片混沌的亂局中,遷往古代的蠻夷,去尋找他們的生存空間,去開拓另一片嶄新的天空.這群移民當中,不是只有天下之農而已,還有天下之商,天下之旅,天下之士;他們帶著[周公仲尼之道],在新天地中重新開始,於是[天下]不變,[四海]不變,[中國]卻移動了.顯然古人所謂的中國, 經聖人予以提昇內容的層次之後,經賢人予以具體的實踐之後,並未將之強制固定在的什麼地方, 孟子早就說:[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所以把[中國]強迫固定在一個地點的人,[執一]主張[一個中國]的人,[執一]主張他就是代表全中國的人, 就是賊道的人,即使將來的全中國人民,一致主張要以[中國]為國號來建國,[中國]也者,還是會移動的.不但[中國]會移動, 而且還是可大可小的, 只要[執中]者存在一天, [中國]就沒有消失的一天.
- 再者,以[國]的進步來論,有上國,有中國,有下國;所謂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未開發國家;上國之上還有上國,謂之上上之國;下國之下還有下國,謂之下下之國.
- 其次,以[國]的面積來論,有大國,有中國,有小國;例如美國是大國,英國法國是中國,荷蘭瑞士是小國;大國之上還有大國,所謂大大之國;小國之下還有小國,所謂小小之國.
- 上上之國不見得是大大之國,恐怕是小小之國;小小之國不見得是下下之國,說不定是上上之國;瑞士是小小之國,卻是上上之國;俄國雖是大大之國,卻是下下之國;那麼時下的中國人,所爭執不休的所謂[中國],究竟是上上之國,還是下下之國,或是根本就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