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兩個權力主體架構
请阅读免责声明。删除百科只是中文维基百科被删除条目的存档。 | ![]() |
第二章 兩個權力主體架構
- 中國究竟是什麼?
- 我們在「中國之主」(2000 5 17出版)一書之中, 對中國一辭已有詳盡的解釋.
- 簡單的說: 任何統治權, 必有其中心之所在; 中國也者, 最高統治者所在之處也.
- 換句話說: 中國有天子之位, 中國有皇帝之位, 中國有元首之位; 不論是天子, 或者是皇帝, 或者為元首, 皆是指中國的最高統治者.
- 統治中國, 不可能只有一人, 必然有一個統治的主體; 而以天子, 或皇帝, 或元首, 作為全權的代表.
- 中國這兩個字, 逐漸形成的時間, 根據文獻的記載, 大約產生於三千多年前, 周武王伐紂代商之後.
- 為何命名為中國?唯一的解釋是神悟,當下直體天心的最高精神產物, 可謂渾然天成,毫無人工斧鑿的痕跡.
- 以姬姓為主的周人, 登上歷史的舞台後, 建立了一整套極為特殊的權力架構, 而這一套權力架構, 係由兩個主體架構組合而成.
- 一是, 以中國為主體, 以周人為統治中國的主體, 周即國號.
- 二是, 以天子為主體, 以姬姓為統治主體的代表, 稱為朝代.
- 構成一個人條件, 必須有骨架, 有血肉, 有靈魂, 最後纔有辨識的名字.
- 周人所建立的權力的架構, 也是有骨架, 有血肉, 有靈魂, 最後纔有辨識的國號.
- 由下面列出的兩張對應圖表, 就可以大略窺探其中的奧妙.
中 天 國 子 (周) (姬) 國 國 國 國 國 諸 諸 諸 諸 諸 (公) (侯) (伯) (子) (男) 侯 侯 侯 侯 侯 家 家 家 家 家 卿 卿 卿 卿 卿
- 中國與國家, 這一主體架構, 乃是骨架.
- 天子諸侯卿, 這一主體架構, 乃是血肉.
- 靈魂則是以姬姓為主的天子, 例如: 姬發, 姬旦, 姬誦等等.
- 除了姬姓之外, 還有異姓的功臣, 為中國的統治主體.
- 這一整套權力架構的統治主體, 命名為周, 周即國號, 而以姬姓子孫為全權代表人.
- 不論是中國, 或國家, 權力的繼承, 原則上採用封建宗法的嫡長子繼承制, 也有例外的時候, 弟弟繼承兄長的事例亦所在多有.
- 天子和諸侯的嫡長子, 稱為世子.
- 「 所以名之為世子何? 言欲其世世不絕也.」(白虎通)
- 這一整套權力架構, 可以稱為中國的天子封建時代.
- 中國和天子是互相對應的.
- 國家和諸侯是互相對應的.
- 國號附麗於中國這個架構.
- 姓名附麗於天子這個架構.
- 當靈魂人物墮落時, 血肉也跟著崩潰, 最後剝落退出中國這個架構. 漢書地理志
- [周爵五等, 而土三等
- 公、侯百里, 伯七十里, 子、男五十里. 不滿為附庸, 蓋千八百國. 而太昊、黃帝之後, 唐、虞侯伯猶存,帝王圖籍相踵而可知. 周室既衰,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轉相吞滅, 數百年間, 列國耗盡. 至春秋時, 尚有數十國, 五伯迭興, 總其盟會. 陵夷至於戰國, 天下分而為七, 合從連橫, 經數十年. 秦遂并兼四海. 以為周制微弱, 終為諸侯所喪, 故不立尺土之封, 分天下為郡縣, 盪滅前聖之苗裔
, 靡有孓遺者矣!」
- 班固將周朝八百多年的歷史演變, 以極為精審的文字, 作簡要的敘述, 其中談及到了戰國「天下分而為七」,亦即到了戰國,除了周天子外,剩下七個國家,即, 秦國, 韓國, 趙國, 魏國, 楚國, 燕國, 齊國.
- 周初有一千八百國, 到了末期只剩七國? 根據封建宗法制度, 大宗小宗的不斷推衍, 理論上, 國家應該是愈來愈多, 為何愈來愈少? 此因為資源是有限的, 而分享者多, 封建最末端的小小宗, 必然是貧無立錐之地, 本身無法維持最適當的生存規模, 即使不被強者併吞,亦會自動消失.
- 最有趣的是,從周赧王崩逝(256B.C), 到秦始皇統一中國(221B.C), 其間三十五年, 中國的天子之位居然是虛懸的, 漢書, 卷十四, 諸侯王年表第二.
- 「數極德盛, 既於王赧, 降為庶人, 用天年終, 號位已絕於天下, 尚猶枝葉相持, 莫得居其虛位, 海內無主, 三十餘年.」
- 所謂「號位絕於天下」,號位指的是兩件事: 一是國號, 二是天子之位. 不僅周這個國號絕, 天子之位亦絕.
- 主幹已經枯死, 枝葉豈能崢嶸? 不過等待一股力量, 將其剷平而已!
- 中國虛位, 不啻說明, 中國正在等待新的主人君臨, 誰有權勢, 誰能掌握時代的潮流,誰就能成為中國的新主人. 秦王贏政應運而起, 消滅了六國, 以下是六國的亡國時間表.
- 韓亡(230 B.C)
- 趙亡(228 B.C)
- 魏亡(225 B.C)
- 楚亡(223 B.C)
- 燕亡(222 B.C)
- 齊亡(221 B.C)
- 短短的十年, 六國亡, 國號也亡.
- 秦本是一個國家的國號, 至此成為中國的國號.
- 原來中國之國號, 可以分成兩類:
- 一是, 統治中國的國號, 如商, 周, 秦, 漢等等.
- 二是, 中國之下, 國家的國號, 如秦, 韓, 趙, 魏, 燕, 齊等等.
- 秦在中國之國號中, 乃是一個相當特殊的例子; 未統一中國之前, 秦是一個國家的國號. 統一中國之後, 廢除國家格局, 秦搖身一變, 成了中國的國號.
- 所以, 談到秦, 必須敘明是統一中國之前的秦, 或者是統一中國之後的秦.
- 同樣是秦, 卻有兩個階段: 一是國家的階段, 一是中國的階段.
- 郡縣乃是當時環境中的新秀, 秦始皇將它們正式浮出臺面.
- 廢封建, 置郡縣, 乃是大時代的新猷, 一廢一立, 中國歷史有了嶄新的局面.
- 從秦王到秦始皇, 這一套權力架構, 不論是骨架, 血肉, 與靈魂, 皆有了重大的改變.
中 皇 國 帝 (秦) (贏) 郡 郡 郡 郡 郡 守 守 守 守 守
縣 縣 縣 縣 縣 令 令 令 令 令
- 中國與郡縣, 這一主體架構, 乃是骨架.
- 皇帝與守令, 這一主體架構, 乃是血肉.
- 守者, 郡守也, 郡置守尉監, 以守代表.
- 令者, 縣令也, 萬戶以上稱縣令, 萬戶以下稱縣長.
- 守尉監皆由皇帝直接任命, 與周朝「天子建國, 諸侯立家」完全不同.
- 靈魂則是一以贏姓為主的皇帝, 例如: 贏政, 贏胡亥.
- 這一整套權力架構的統治主體稱為秦, 秦就是國號, 而以贏姓子孫為全權代表.
- 一提到秦, 給後人的印象是凶猛殘暴的虎豹, 而不是條紋美麗的虎豹之文.
- 權力的繼承原則, 贏政為始皇帝, 後世以計數, 二世三世至于萬世, 傳之無窮.
- 秦始皇的權力繼承思想, 影響中國既深且鉅, 每一位朝代的創業之主, 無不效法秦始皇, 希望將最高的政治權力, 如財產般傳給他的子子孫孫, 可是每一位都像秦始皇, 無法達成願望. 何謂妄念? 以妄為真, 理之所無, 數之不可也.
- 即使是大清, 在末代皇帝宣統三年(1911年11月 3日)所公佈的憲法十九信條, 開宗明義第一條就說:
- 「大清帝國之皇統萬世不易.」
- 瀕臨垂死的邊緣, 尚在作「萬世不易」的美夢. 金玉滿堂, 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 自遺其咎.
- 大清的兩大權力主體架構相狀如下:
中 皇 國 帝 (清) (愛新覺羅) 省 省 省 省 省 巡 巡 巡 巡 巡 撫 撫 撫 撫 撫 縣 縣 縣 縣 縣 令 令 令 令 令
- 中國與省縣, 這一主體架構, 乃是骨架.
- 皇帝與巡撫, 這一主體架構, 乃是血肉.
- 一省稱巡撫, 兩省稱總督.
- 不論是總督或是巡撫或是縣令, 皆為皇帝直接任命.
- 這一整套權力架構的統治主體, 稱為清, 以愛新覺羅子孫為全權代表.
- 從第一位皇帝, 秦的贏政, 到最後一位皇帝, 大清的愛新覺羅 溥儀, 這一套權力架構, 幾乎無多大變動, 可以稱為中國的皇帝專制時代.
- 吾人可以觀察出, 從周朝到秦朝, 然後一直到清朝.
- 除了天子變成皇帝, 這一主體架構的名稱稍有變動之外, 其傳子傳孫的想法並無差異,所以稱為家天下的時代.
- 至於中國國家這一主體架構, 中國並不變, 所變的是國家變成郡縣; 之後, 郡縣再變成省縣. 不論稱為諸侯, 或是郡守, 或是巡撫, 皆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首長.
- 中國為始終不變, 僅附麗的國號改變而已, 故更改國號稱為改朝換代.
- 位臨中國的最高的統治者, 有五種不同的產生的方式:
- 一、揖讓.
- 二、繼承.
- 三、革命.
- 四、中國無主, 群雄並起, 最後一雄稱帝.
- 五、外力入主.
- 除了第一種, 其他都不約而同走向一姓獨擅的路, 稱為朝代, 一姓帝王之系統也.
- 中國的統治權不是姬姓的專利, 也不是贏姓的專利, 更不是愛新覺羅姓的專利.
- 為了打破中國的統治權被一姓所獨佔, 中國的民主政治時代, 必將應運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