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解放

来自删除百科
本条目“知識解放”在中文维基百科已被删除其它版本),这是一个删除前的存档副本
Shizhao删除了知識解放,理由是:
内容为:'<noinclude>{{Afd|1=意思原创研究|date=2010/01/14|force=}}</noinclude> {{Cleanup |time=2009-11-09T04:30:08+00:00 }} '''知識解放'''('''Emancipation of Knowledge''') ==起源== 從十六世紀開始,全球經歷了航海時...'
这个理由未必准确 (为什么?)

本条目共存留72天:

  • 创建于:2009-11-09
  • 删除于:2010-01-21
  • 贡献者:7
  • 编辑:17
  • 浏览:无数据
请阅读免责声明。删除百科只是中文维基百科被删除条目的存档。   Alert icon 建议删除本条目

本条目在2010/01/14提交删除。理由是:“意思原创研究”

本条目在2009-11-09T04:30:08+00:00被标记为需要清理

知識解放Emancipation of Knowledge

起源

從十六世紀開始,全球經歷了航海時代、科學革命,全球的知識進行交流整合,尤其是哥白尼到牛頓的科學革命,讓人們充分發現知識的威力。十八世紀西方各國紛紛提倡科學教育,積極提倡科學的研究,知識的生產也因而進入飛快的階段,這種知識觀念不斷地更新的時代,可謂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林孝信,2000)。「知識爆炸」對人類物質生活帶來了許多進步,在人類仰賴科技帶來進步與方便的同時,知識卻漸漸成為少數菁英所瞭解與掌握的專業知識,關在學院的「象牙塔」內不被一般人所理解,甚至被階級壟斷,成為知識者支配社會的工具。這一切都讓一般人離「知識」愈來愈遠,無法欣賞或掌握大部分的知識。以至於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卻產生了許多「知識文盲(Knowledge Illiteracy)」的現象。為避免這種知識成為私產或控制工具的現象,一些具有反省、批判能力社會學家與教育家開始提倡「知識解放」,希望能夠把學院的專業知識經驗化、改革社會教育制度、解放被壓迫的社會,達到社會改造的目標。

提倡與落實

當知識成為少數人的資產、甚至造成社會知識流通的阻礙時,有一些有志於社會的改造的社會學家與教育學者開始提倡「知識解放」。這些改革者認為知識解放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透過知識解放能夠改善知識科層化所造成許多不合理、不正義的社會現象,他們主張知識解放、改革教育體制、幫助弱勢者或被壓迫者的覺醒與團結(林孝信,2000)。這樣的概念,在黃泰山<知識解放的兩條路線>一文中提到:「知識解放有雙重目標—教育改造與社會改造,也就是透過重建一種有別於主流知識、套裝知識的知識建構過程(教育改造),來達成突破社會種種不平等的束縛(社會改造)。」而這也是普遍有志於「知識解放」的社會、教育工作者所努力的兩大目標(黃泰山,2002)。

成人教育及終身學習的理念,與知識解放的理念相契合。十九世紀中,由於知識爆炸,成人教育及終身學習的理念開始受到重視,二十世紀John Dewey和Edurd Lindemsn致力於成人教育及終身學習的推動,使這股理念的影響力延伸到世界各地,其中John Dewey的的名言「Education is Life--教育即生活」也成為當時中國社會與教育界的口號(林孝信,2000)。 此外,巴西學者Paulo Freire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在使學員自覺而具有改造社會能力,認為要保有教育基本理念,體制外的教育方式不僅是要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這些理念思潮卻與知識解放的理念十分接近,也是日後實踐知識解放的重要知識基礎。


知識解放與社區大學

關於「知識解放」的方法,黃武雄在1999年〈經驗知識與套裝知識〉,提出以(1)問題中心(2)經驗穿透(3)回歸根本問題來發展經驗知識,此三者為實踐知識解放的核心概念。社區大學就是本著這樣的理念所催生:社大成立定位即是「尋求知識解放」與「催生公民社會」。然而知識解放並不簡單:因為要把學院的專業知識經驗化,轉譯成大眾都能懂的白話,必須先找到精通本身專業又有能力轉譯的人,投入心力來教課及編寫教材(黃武雄,2008)。

以台灣社區大學為例,社區大學在台灣是個全新的教育機構,師資管理等方式尚在摸索;大眾的社會意識方面也還需要Empowerment,加強社會大眾對於僵化社會中不合理、不公平現象的瞭解與批判(林孝信,2000)。於是從1998年台灣第一所社區大學在文山成立以來,社大一方面以「尋求知識解放」與「催生公民社會」為目標,一方面又與現實做折衷,企圖將知識變得更加普及化,於是台灣社區大學可說是台灣知識解放的實踐管道之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