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學救國

来自删除百科
本条目“台灣科學救國”在中文维基百科已被删除其它版本),这是一个删除前的存档副本
AT删除了台灣科學救國,理由是:
存废讨论通过:w: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8/12/19 (TW)
这个理由未必准确 (为什么?)

本条目共存留40天:

  • 创建于:2018-12-19
  • 删除于:2019-01-28
  • 贡献者:4
  • 编辑:4
  • 浏览:146(不包括bot和爬虫)

存留期间浏览量统计

请阅读免责声明。删除百科只是中文维基百科被删除条目的存档。   Alert icon 建议删除本条目

本条目在2018/12/19提交删除。理由是:“無鏈入頁面,疑似原創研究。”

科學救國或科學復國意指以科學知識使國家經濟、社會生活條件、國防等獲得改善。同時透過於科學界的成就取得,使國家競爭力能立足於國際之間。由於救國的口號,科學救國亦常被視為國族主義的一種表現。

台灣於1960年代過渡至1970年代之間,在國民黨執政下開始展開了針對科學以及技術的強化,希望透過此一方式來達成其反攻大陸的政治目的。其中以發展科研、建立跨國科研合作、普及科學教育、民間媒體宣傳倡導為其主要策略以及手法。

1960年代

  • 中美科學合作委員會

中美科學合作會議,由中央研究院與美國國家科學院,洽談簽訂一項中美科學合作方案,中美兩國科學家,定本月十四日至二十日在台北集會,研討此項問題。於1964年4月20日閉幕。連日來的分組集會,已對若干問題獲致結論。並於昨日下午舉行的聯席會議中,通過了中美科學合作委員會的組織方案。根據這個方案,中美雙方的科學合作委員會即將建立,負擔實際的合作任務。全名為中央研究院中美科學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中美科學合作委員會),成立於1964年5月4日,於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請中研院長王世杰、台大校長錢思亮、凌鴻勛、李國鼎、史語所長李濟、李先聞、姚淇清、清大校長陳可忠、阮維周、成大校長閻振興、李熙謀、謝惠、魏火曜、蔣彥士為委員、吳大猷、劉子健、徐可熛為顧問,靳廣濂為執行秘書,中美科學合作委員會籌備會,昨日上午在南港中央研究院集會,由王世杰主持,除通過該會組織規程,並成立工作推進計劃小組,推李先聞、蔣彥士、姚淇清、阮維周、陳可忠、錢思亮、李國鼎七人為小組委員,錢思亮、李國鼎為小組召集人。會中並決定,將中美科學合作組織中國委員會,正式定名為「中央研究院中美科學合作委員會」。

1970年代:全面科學化

  • 教育方面 1970年代的科學教育,逐漸在應用科學上增加了比重,並依此方針修訂留學政策。[1]國中小方面,亦開始著重科學實作教育。除持續舉辦1960年代開辦的科展競賽,在教材設備方面同時提高科學教育設備預算。[2]由各縣市教育局配合政策,擬訂科學教育實施計畫。工作項目包含五大項:1.師資培育2.購置儀器設備3.研究補助4.建築設備5.編印兒童科學畫刊。[3] 於國小中設置科學研究中心,亦是各縣市教育局配合政策的執行項目。先經核定學校為進行自然科教學實驗學校,再為數學科教學實驗學校。藉由科學研究中心的設立,以達示範發展的方式推廣效果。[4] 對於1970年代科學教育的發展,部份學者亦於報章雜誌中發表論點。如中央日報刊登吳大猷以筆名洪道發表的〈科學的課程與教材〉,強調「科技人才」的重視,是國家發展的重點。[5]艾熹同樣發表於中央日報的〈科學研究與科技發展〉,其論點主要在於基礎科學學知以及實際應用兩者應當並重,並發展出「自己的科學」,以免過度仰賴他國。[6] 學者呼籲下與政策執行可見1970年代科學教育,作為整體國家發展的重點所在。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制訂、科展舉辦,國家科學委員會的主持下,中研院撥款400萬元於臺大成立生物化學研究所,以作為國家科學發展項下的科學研究之一機構。

國家政策下的社會氛圍

  • “中華文化”與科學發展: 在國民政府執政下,其主要的國策以及發展方針基本上是以反攻大陸以及宣揚中華文化為主。透過觀察當時代的報章雜誌可以略知一二。比如陳立夫於1970年在聯合報刊登的一篇社論中[7],談到科學與國家發展的關聯性,並且將其與中華文化之復興做結合,提倡在民主架構下發展中華文化與傳統倫理道德。同樣的論調也可以在同樣作為青年教育的救國團觀察到,如時任救國團副主任的胡一貫於一場電視研習會發表演講[8]也大致提到類似論點:維持中華道統,同時強調加強科學方法,而非只是享受科學成果。
  • 國家方針與資源分配 1970年代的台灣在面臨科學化的風潮下,以政府領頭的科學各項建設是明顯可觀察到的,但也於此同時由於資源有限的緣故,影響了整體產業以及就業結構等等。如一篇於聯合報發表的社論[9]所論述,認為科學技術落後是中國(中華民國)積窮積弱的原因,同時比較美、日、韓、台之科研經費多寡之差異,更提到科研與科技、經濟發展的關係,因此認為此時期政府應當盡力推廣科學發展。 於此同時,在官方推動自然科學與科技研發的大方針下,可以觀察到人文科學在此時受到相對的忽視。以公費留學生的名額以及經費的提供上,可以明顯觀察到的是例如法律、語文、社會科學等等科目的留學生數量比起自然科學學生佔比較少[10][11]。在這樣的影響下,台灣的產業以及學習科目的比例以及結構由此開始轉變為以自然科學和科技人才為社會主流風氣,影響職涯選擇。

參考資料

  1. 嚴家淦行政院院長昨日宣布我國在科學發展上將加重應用科學領域。. 國語日報. 1971-03-03. 
  2. 教廳籌一千五百萬元補助國小購買自然教學器材。. 國語日報,中央社中興新村三日電. 1971-12-04. 
  3. 教局擬定科學教育實施激化. 國語日報報訊. 1971-10-07. 
  4. 配合發展科學計畫,選定六個國小設置科學研究中心. 中央社訊. 1971-12-02. 
  5. 洪道. 科學的課程與教材. 中央日報. 1970-01-03. 
  6. 艾熹. 科學研究與科技發展. 中央日報. 1970-02-02. 
  7. 陳立夫. 從根救起復興文化,「迎頭趕上」西洋科學. 聯合報. 1970/7/29. 
  8. 維持道德傳統,學習科學方法:胡一貫昨蒞臨電視研習會,講文化復興運動. 聯合報. 1970/8/10. 
  9. 發展科學技術為當前施政的急先. 聯合報. 1970/1/28. 
  10. 限制文法科學生留日:旅日留學生建議請教部重新考慮. 聯合報. 1970/2/12. 
  11. 留學生昨建議政府並重人文科學人才. 聯合報. 1970/7/2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