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宜蘭大孔雀山開成寺
请阅读免责声明。删除百科只是中文维基百科被删除条目的存档。 | ![]() |
開成寺的歷史沿革與宗風
開成寺位於宜蘭縣礁溪鄉,地處山區,竹木菓樹茂盛,清靜脫俗,民國八年,由謝春光、林阿申二位居士初建茅蓬,原為龍華派齋堂,民國二十四年由妙月尼師接任住持,改為開成寺。民國三十年第一次重建,時隔二十餘年,房舍多已腐蝕不堪,民國五十三年又第二次拆除重建。
妙月尼師,宜蘭縣人,幼具善根,十五歲依覺慈法師祝髮出家,民國四十八年於台中寶覺寺受具足戒。民國七十二年,上見下如老和尚於羅東白蓮寺弘揚華嚴字母的因緣,認識了當時開成寺開山元老妙月尼師之高足──道清尼師,她聽到華嚴字母的莊嚴殊勝,就問老和尚的道場在那裡?老和尚回答說:「人在那裡,道場就在那裡。」因為這段話,她帶老和尚到礁溪鄉開成寺,就是希望他能接下這寺院。隔年(七十三年)夏天,老和尚正式從八十歲的妙月尼師手中接下開成寺。 人生地不熟,又得排除文化背景及語言的重重障礙,老和尚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民國七十八年完成主要殿堂的建設,從空蕩蕩的一片,蓋成了眾皆歡悅的莊嚴道場,其設計是出自台北臨濟寺住持上明下田長老之手。 民國八十一年,蘇澳南光寺當家蒞寺,謂台北真光禪寺住持上常下通法師,帶人四處覓地辦佛學院。憑這話,老和尚就拜託人請常通法師來接開成寺,俾人盡其才、地盡其利。上常下通法師於是年接手,後又於左右廂房,伸出各約九十餘坪,開成寺全部建築規模俱焉。 慈悲為懷的上常下通法師,對內以學院制度、解行並進的方式培育僧才,對外除傳授八關齋戒接引初機,並開創全民念佛先風,更師承上見下如長老法脈,領眾讀誦《佛母大孔雀明王經》普利冥陽。為方便接引更多眾生,上常下通法師在繁華的板橋市區建立了人間的淨土道場──三德講堂,民國九十五年正式將開成寺交由在地弟子上慈下傑法師接手,秉其道風,利他以弘揚孔雀法為主,自利以念佛禪修為輔,萬行導歸極樂為終。
開成別院創建緣起
開成寺座落於小礁溪孔雀山半山腰,雖地形陡峭,交通不便利,但風景優美視野甚佳,且遠離喧嘩吵雜音聲,是修行絕佳道場。但近年來開成寺後山因開闢道路,未妥善做好水土保護,導致嚴重山坡地破壞並阻斷水道,每逢大雨便經常性山崩,水柱從山璧噴出,引發土石流造成路面流失交通中斷。因而波及本寺,導致地層下陷,擋土牆傾斜,地面龜裂,寮房漏水,斷電斷糧等現象,讓僧團飽受不便與不安。原本綠意盎然,安全無慮的修行道場,就因為山坡地過度開發,導致山崩地裂安全堪慮,如今後山仍然有多處道路路面流失難能修復。 尤其於九十七年強烈颱風“薔蜜“侵襲後,整座山已有滑動現象,且宜蘭縣政府農業處公佈為土石流危險區,每逢大雨,恐危及身家安全,鄉長、村長及警察單位皆來本寺規勸僧團應遠離避難,且經鄉公所來函警告,但僧團不知何處可安頓,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留守寺院。唯恐往後道場地形破壞更趨嚴重,傷及僧團及信眾,因此經導師與眾多居士在安全考量前提之下一致建議:應儘速擇地建寺道場,解除當前危險困境,使僧團安心辦道。
建設道場安住僧眾需龐大資金,祈望法師、居士、大德們,能發揮「同是佛子本一家,不分彼此你我他」,以「人溺己溺」的大愛精神,共襄盛舉來護持三寶,能令「開成別院」建設早日完成,續佛慧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