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華二胡十大名曲
请阅读免责声明。删除百科只是中文维基百科被删除条目的存档。 | ![]() |
一、 病中吟
此曲是劉天華先生的處女作。醞釀於1915年,初稿成於1918年,初名《安適》,又名《胡適》,也就是「人生不知何適何從的意思」,當時劉天華遭逢父喪又面臨失業,遂於市集上購得一把廉價二胡,鎮日拉琴,聊以解憂。1915年作者遭受失業、喪父、貧困之厄運,自已又患病,感觸頗多,孕育了初稿。1918年在江陰組織“暑期國樂研究會”時首次向人傳授。他自己說:「《病中吟》不是生病的意思,而是心中苦悶如病,是苦悶之中產生的歌。」樂曲傾訴了他內心的苦悶、徬徨、憤懣的情緒,同時反映對人生奮鬥的意志與抱負。
全曲採用西洋三段體形式,第一段旋律悠長、低回高轉,表現了“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第二段旋律緊湊,節奏有力,與第一段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作者想擺脫苦悶的願望;第三段又再現第一段綿長的曲調,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無能為力;尾聲中節奏又加快,簡短而有力地把兩個主題概括成一句,用八分音符把B段情緒加緊達到頂點,突轉入A段素材,簡括結束在宮音表達出雖然苦難,仍堅持鬥爭的願望。
二、 月夜
作者於1918年夏季某夜在月下納涼時觸景生情而作,初稿成於1918年,1924年定稿,樂曲分成三段,每段尾句均是固定音型,仿如一唱三嘆,是月夜由衷的讚嘆聲。樂曲恬靜優美,如詩如畫,形象地描繪了月白風清的夜晚,人與景交融一體安謐的意境,如歌的旋律好似向人們委婉地傾訴著內心的衷曲,抒發熱愛自然景物和嚮往美好生活的多重情感,刻劃充滿矛盾的內心活動。
三、 苦悶之謳
亦名《苦中樂》,1926年作於北平,這是一首逐段發展變化的多段體結構樂曲,同時借用了小提琴的連弓手法,發展成為一種快速連弓的二胡演奏技巧,劉天華先生自1922年到北京工作後,困難重重,歷盡艱辛,這首曲表現了他內心的苦悶、焦慮,對現實的不滿和憤慨,表現了不屈於現實環境的奮鬥精神與堅強意志。樂曲中傾注了內心的不滿和憤慨的情感,表現了不屈於現實環境的奮力抗爭精神與堅強意志。
四、 悲歌
又名《處世難》,作於1927年冬,是一首宣敘性很強的二胡曲,全曲以甚為自由的散板節奏架構,很難畫分明顯的段落,從頭至尾一氣呵成,樂曲流露一種悲痛莫名、孤獨、掙扎、摸索的哀傷情緒,情調傷感動人,旋律曲折綿延、起伏跌宕,好似心潮翻滾,抒發了不滿於現狀和欲擺脫困境的願望。以悠長的旋律和自由的節奏,表達作者內心的焦慮、孤獨和怨憤。曲調中抒發不滿現狀和欲擺脫困境的願望。
五、 良宵
又名《除夜小唱》,此曲是1928年1月22日農曆除夕的夜晚,劉天華先生與朋友在家中過年時即興創作的。樂曲以優美如歌的旋律,抒發了對良辰美景的感受,表現了愉快、歡暢的情緒。此曲是一首抒情小品,雅俗共賞,深入人心。 全曲分三段,第一段在上把演奏,旋律流暢,渾厚如歌;第二段在中把演奏,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在下把演奏,旋律昂揚,華彩多姿。全曲短小精悍,一氣呵成。充分發揮二胡各把位的性能特點。
六、 閒居吟
作於1928年6月。作者以豐富、細膩的感情描述了自己閒適的生活及愉悅的心緒,樂曲的旋律優美舒展,委婉動聽。二胡泛音的使用成為《閒居吟》一曲的主要特點,以透明、空靈的音色營造出深遠、清越的意境。 運用泛音表現思緒萬千的細膩情感和在順境時的喜樂情趣,同時在某些片段中流露出內心的抑鬱情感。
七、 空山鳥語
作於1928年6月。「空山不見人,但聞鳥語聲」,這是劉天華化用唐詩,對樂曲所作的注釋,樂曲運用了民間音樂的模擬手法,通過對鳥鳴的模擬,襯托出空山幽谷鳥語花香的意境,表現了人們熱愛大自然,在大自然懷抱中的喜悅心情。這首樂曲當時在作曲手法及演奏技巧的運用上,均是二胡音樂前所未有過的大膽嘗試。
八、 光明行
作於1931年春。當時有些人說國樂情緒單調、萎靡不振,只能作一些纏綿之聲,劉天華先生為了說服這些人,因而創作此曲。這是一首進行曲風格的二胡獨奏曲,在我們民族器樂曲的創作上,是一次突破性成功的創造,樂曲吸收了西洋音樂的曲式結構和轉調手法,但仍保持了我們民族音樂語言風格的特點,樂曲旋律豪邁、堅定,明快而有生氣,表現了滿懷熱情的人們,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和對光明前途的樂觀自信。
全曲除引子、尾聲外計分四個段落,由兩個主題的循環和變化發展構成。開始的空弦拉奏有如樂隊鼓聲般將人引入,突然出現的旋律開始帶入主題。第一主題剛勁有力,節奏性強,有進行曲風格。第二主題連貫舒展,先在下屬調上出現,用內弦演奏;然後又恢復至原調,用外弦演奏。此曲在不同弦上演奏而轉調,弓法上應用頓弓和大段落顫弓,具首創意義。全曲生機勃勃,旋律明快堅定,節奏富於彈性,表現了滿懷熱情的人們,追求光明的願望和對美好理想的探索與信心,極能振奮人心。
九、 獨弦操
又名《憂心曲》,作於1932年1月。劉天華先生利用二胡內絃渾厚、結實而又略顯晦暗的音色特點,創作了這首只用一根絃演奏的二胡曲,樂曲具有濃厚憂世傷時的情懷,但在傷感中又抱有希望,和對生命新一頁追求的期待。全曲只用內絃演奏,把位跳動較大,在音準及音色控制方面很考驗演奏者功力,但內絃厚重而含蓄的音色特點,使樂曲的感傷情調更濃。
十、 燭影搖紅
作於1932年5月11日,此曲是劉天華先生生前創作的最後一首作品。採用了民族音樂中較少有的3/8及12/8拍子創作,使用的是變奏曲式的舞曲,富有律動感的節奏和優美的旋律,突出了全曲的舞蹈性以及輕盈活潑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