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省法

来自删除百科
本条目“內省法”在中文维基百科已被删除其它版本),这是一个删除前的存档副本
Wcam删除了內省法,理由是:
[[WP:CSD#G13|CSD G13]] 明显且拙劣的机器翻译,通過[[WP:FRIENDLY|Friendly]]▫
这个理由未必准确 (为什么?)

本条目共存留1天:

  • 创建于:2009-11-05
  • 删除于:2009-11-06
  • 贡献者:2
  • 编辑:9
  • 浏览:无数据
请阅读免责声明。删除百科只是中文维基百科被删除条目的存档。   Alert icon 建议删除本条目

本条目被标记为快速删除。理由是: 明顯、拙劣的機器翻譯。(CSD G13

本条目在2009-11-05T09:37:43+00:00被标记为需要補充相关内部链接

內省法是指個體有意識的專注於過去的情境,或行為發生當下自己的內在心理歷程

內省法舉例:為了了解我們是如何計算5+2×3=?這個問題,試著去注意每個步驟,可能會發現我們事先想起有「先乘除後加減」原則,因此從記憶裡提取2×3=?提取後發現是6,之後再計算5+6。如果算數很差,我們會從5往後數6位數字,6、7、8、9、10、11,或者把他拆成5+5+1,得到10+1,最後獲得答案11。

發展

結構主義常試圖透過內省法,去探究這些成分如何作用於我們的思考之中,而形成我們對外在事物的理解。 補充:結構主義的發展是由威廉·馮特德國的 Leipzig 大學創設了第一所心理學研究室才正式開始,而在此同時,生物學生理學相繼融入,使得心理學這個新興的領域終於形成一門獨立科學。

結構主義認為,心理學因該是個人直接對自己的內在經驗進行觀察與描述,並分析這些基本的心理元素,就可以了解個體的心理結構。

爭議性

然而來自美國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學派學者,則認為結構主義所使用的內省法,並非每個人都適用,他們沒有考慮到無法對自己的內省結果進行描述的個體,例如:兒童或智能有障礙等缺陷者。雖然如此,馮特一向強調的實驗和觀察法,至今仍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