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成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来自删除百科
本条目“黃華成”在中文维基百科已被删除其它版本),这是一个删除前的存档副本
蟲蟲飛删除了黃華成,理由是:
G11: 明顯的廣告宣傳頁面,或只有相关人物或團體的聯繫方法的页面
这个理由未必准确 (为什么?)

本条目共存留24天:

  • 创建于:2021-05-14
  • 删除于:2021-06-08
  • 贡献者:6
  • 编辑:31
  • 浏览:364(不包括bot和爬虫)

存留期间浏览量统计

请阅读免责声明。删除百科只是中文维基百科被删除条目的存档。   Alert icon 建议删除本条目

本条目被标记为快速删除。理由是: 明顯的廣告宣傳頁面,或只有相关人物或團體的聯繫方法的页面。(CSD G11

本条目在2021-05-15T08:39:12+00:00被标记为中立性有问题

黃華成
原文名黃華成
出生1935年6月6日
 中華民國南京
逝世1996年5月7日
 中華民國台北
教育程度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即今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
知名于台灣觀念藝術家、平面設計師
配偶張淑芳(1964-1970)、力石好子(1971- )
儿女黃國倫(1972- )

黃華成(1935年-1996年),1935年6月6日於中國南京出生,1996年5月7日因肺癌於臺北榮總醫院逝世。1935年至1943年在上海長大,1945年隨國民政府舉家搬遷至台北定居。[1]。1958年自師大藝術系畢業後,即成為六〇年代臺灣前衛藝術的指標性人物之一,其創作實踐橫跨多種領域,舉凡繪畫、文學、廣告、設計、現成物、裝置、觀念藝術、戲劇、電影等皆有涉獵,也曾是《劇場》季刊核心成員,並創立成員僅有一人的「大台北畫派」。除了在「大台北畫派」、編輯與封面設計者用黃華成本名外,同時也是小說家「皇城」、「伊儂奴君」,插畫家「BX」、攝影師「黃裕盛」、影評人「金斗進」、雜文家「黃去」、「林旺」、「末名」、劇本創作者「聞人」、「二川」。[2] [3]

達達精神

台灣在六○年代藝術的現代主義氣氛之下,黃華成與當時的文藝青年們嘗試摸索與創作各種帶有實驗精神的表現形式,如「黑白展」(1962年)與「現代詩展」(1966年)、「黃郭蘇展」(1968年)。在「現代詩展」中的一件作品《洗手》,使用臉盆、木椅和邱剛健的一首詩組成的裝置,表達了黃華成的理念──即詩歌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其它作品,如《視力表》(1968年)中,黃華成將一個普通的,平凡的物體轉變為探究視覺意義的展示圖像;在《紀念母親》(1968年)照片拼貼中,他將自身親族的家庭影像與從報刊蒐集而來的家族照片,不分親疏遠近地並置排列,拼貼構成一關於「母職」集體意象的照片蒙太奇。[4] 他的作品反映了當時年輕藝術家在創作上具強烈的達達思想,也有濃厚的普普精神。[5]

大台北畫派

一九六六年成立成員僅有自己一人的「大台北畫派」,以擬仿歷史上的藝術宣言形式,用語錄體撰寫共八十一條的〈大台北畫派宣言〉,洋洋灑灑地提出了自己對藝術的看法,例如「不可悲壯,或,裝作悲壯」、「反對抽象具象二分法,拋棄之」、「介入每一行業,替他們作改革計劃」、「享受生活上各種腐朽,研究它」、「根本反對繪畫與雕塑」、「把藝術當一整體看待,找出它們的相互關係,在它們各方面展露你的才識」、「藝術是會腐朽的,而且立即腐朽。新的總比舊的好」、「藝術不應妨害我們的生活」……等,展現了他反藝術、反審美、反傳統的藝術觀,認為藝術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在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七日,於台北海天畫廊舉行「大台北畫派一九六六年秋展」中,展示了一個藝術家日常的房間,門口放置著用世界經典名畫拼貼而成的地墊以及房中任人坐臥的沙發、電視與唱片機、不甚乾淨的飲水機,與懸掛的半濕衣。黃華成藉此嘲諷了正經的藝術宣言與繪畫流派,此展覽也在六○年代成為指標性的前衛藝術事件。[6]

書封設計

七〇年代黃華成專注書封設計,參與遠景、遠行與景象等出版社的封面設計,開創運用現成物拼貼、攝影手法或製作藝術裝置作品的印刷重現表達書籍的意象與概念,表現上光怪陸離且顛覆傳統,大膽新穎的風格為台灣書封設計開闢新方向。[7]

攝影家莊靈形容他是「設計界的拓荒者」。[8] 在2020年北美館展出的《未完成,黃華成》中,「書封設計的一代名家」展間展示了黃華成逾三百本參與設計的原書,期望完整地還原黃華成作為台灣書封設計的開創先驅地位。[9]

電影與劇場

1965年,黃華成為《劇場》季刊撰稿,此季刊主要向台灣大眾介紹現代西方戲劇理論和展演,而黃華成也製作了前衛的實驗性電影,這個實踐呼應了他於季刊內提出應自主創作電影、舉行發表活動的說法。 黃華成於1965年,參與了以《劇場》這本雜誌為中心的團體所主辦並製作的,翻譯自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的劇作《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與《先知》共兩部作品。黃華成除飾演《等待果陀》主角之一的Estragon,《先知》則為黃華成所編劇。《等待果陀》的劇情僅僅是Estragon和Vladimir兩個角色,一邊癡癡地等待著果陀(神)出現,一邊不斷地交談所構成。至於《先知》,則是一對觀賞著舞台劇的夫妻之間在看戲間的日常對話與爭執。

1968年,黃華成懷抱電影夢前往香港,任職於邵氏公司,同行出國有郭承豐和蘇新田。黃華成在邵氏公司擔任編劇與雜誌美工等職,完成數量龐大的劇本草稿,但卻懷才不遇,沒有一部順利開拍。

1970年1月起,轉往電影雜誌《銀色世界》擔任創刊的副總編輯,負責規劃內容與版面構成,為黃華成在香港的最後一份全職工作。期間設計第一屆「十大皮蛋獎」海報。在第四期以八卦口吻發表〈香港五女編〉,引發電影界譁然。在雜誌出刊前即搭機返台,結束短短的一年香港異地生活。[10]

重要年表[11]

工作

1959年 中學美術勞作教員

1960年 國華廣告設計公司

1961年 於台灣電視公司擔任美術指導

1965年 擔任《劇場》雜誌編輯與美術設計

1968年 於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擔任編劇,並開始為《國際電影》、《銀色世界》、《四海周報》撰寫專欄

1970年 返台任職東方、清華廣告公司的企劃與美術設計公作。

1973年 進入外貿協會企劃部,派至日本台灣展覽館工作。

1974年 為遠景、遠行出版社及《郵購雜誌》設計封面文案。

1980年 擔任「中信房屋」企劃設計。

展覽

1962年 7月26日至29日 以「黃成」之名,與數名師大藝術系校友,共同參與首屆美術設計「黑白展」[12]

1966年 1月1日提出〈大台北畫派宣言〉,並成立〈大台北畫派〉;8月27日,於台北海天畫廊舉行「大台北畫派一九六六年秋展」。3月參與「現代詩展」,展出作為品為《洗手》、《墓碑(此地嚴禁大小便》、《跳房子》等。

1968年 與郭承豐、蘇新田於台北精工畫廊聯合舉辦「黃郭蘇展」。

1996年 個人生涯告別展「大台北畫派三十年」發表會,於台大校友會館舉辦。

短篇小說

1965年 以皇城之名於《現代文學》雜誌第二十三、二十四期發表〈青石〉、〈孝子〉。以伊儂奴君之名於《劇場》第三期發表〈金牙〉。

2020年 出版的《未完成,黃華成》專書中,收錄了實驗性質強烈的未發表小說手稿,包括〈死者の死〉、〈小說〉、〈善男子〉、〈前戲・後戲〉等。

戲劇與電影參與

1965年 在台北耕莘文教院參與演出現代荒謬劇《等待果陀》、《先知》。

1966年 《劇場》第一次電影發表會中,發表實驗電影《原》、《の現代の知性の人气の花嫁の撮影》。

1967年 《劇場》第二次電影發表會中,發表實驗電影《生之美妙》、《實驗002》、《實驗003》。

軼事

1. 1966年的「現代詩展」,參展藝術家黃華成、龍思良、黃永松、張照堂等人,將自選喜愛的現代詩以意象化展出。原定西門町展出,被迫移至台大校園傅鐘,之後又移至活動中心草地。[13]

2. 2017年藝術家蘇育賢重新詮釋黃華成重要劇作《先知》(1965)向其致敬,找回當年演出的兩位演員莊靈與劉引商回到當年的演出場地耕莘文教院,嘗試還原黃華成原始劇本的場面調度與情節構成。蘇育賢的錄像作品《先知》於2018年台北雙年展首度展出。[14]

2020年北美館展覽:《未完成,黃華成》

藝術家研究展「未完成,黃華成」於 5 月 9 日起於北美館開展,北美館林平館長表示「這次是啟動一個多年來近乎不可能的展覽企劃」,由張世倫擔任客座策展人,黃華成藝術家友人張照堂擔綱歷史諮詢與史料提供,規劃 8 個展區,重現黃華成生前重要展覽事件中發表的「作品」、「行動」及相關文獻,涵蓋其繪畫創作、300 本書封設計及手稿、影片和舞台裝置,呈現藝術家在跨領域創作引領的多方概念思維,並出版分為「論述」、「圖像」、「文字」共三冊的研究專書《未完成,黃華成》,彙整藝術家留下的重要檔案。[15] [16]

策展人張世倫以「未完成,黃華成」展,獲第十九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類決選提名,入圍理由:「雖然名為「未完成」,但是展覽以深厚的研究,以及對於創作者個人的熟稔度作為基礎,堪稱完整地呈現了黃華成的藝術觀念與個人面貌,連帶地也勾勒出了早期臺灣現代主義的輪廓,以及當時的社會與政治氣氛。此外,策展的手法上,透過檔案呈現、空間安排與場景的再造,再加上蘇育賢2017年對於黃華成《先知》的「重演」之作,讓此展不僅止於回顧或文件展,而更是精神性的提煉與當代性的回聲。」[17]除此之外,「未完成,黃華成」同時獲《藝術家》與《The Art Press》選為2020年度的十大藝文展覽[18][19]

參考資料

  1. 賴瑛瑛. 吳瑪俐 , 编. 台灣前衛:六〇年代複合藝術 初版一刷.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3-07-01: 180. ISBN 957-32-4960-X. 
  2. 臺灣前衛藝術先鋒「未完成,黃華成」│新聞稿。. [2020-12-01]. 
  3. 李志銘. 裝幀時代:台灣絕版書衣風景. 台北: 行人出版. : 84. ISBN 9789868658103. 
  4. 張世倫. 〈「藝術是會腐朽的,而且立即腐朽。新的總比舊的好」:試論黃華成的「現代」方案,及其未完成性〉. 2020 [2021-05-17]. 
  5. 臺灣前衛藝術先鋒「未完成,黃華成」│新聞稿。. [2020-12-01]. 
  6. 張世倫. 〈「藝術是會腐朽的,而且立即腐朽。新的總比舊的好」:試論黃華成的「現代」方案,及其未完成性〉. 2020 [2021-05-17]. 
  7. 《未完成,黃華成》導覽書 (PDF). [2020-12-01]. 
  8. 李志銘. 裝幀時代:台灣絕版書衣風景. 台北: 行人出版. : 82. ISBN 9789868658103. 
  9. 《未完成,黃華成》導覽書 (PDF). [2020-12-01]. 
  10. 張世倫. 林怡秀、蔡雅祺、高如萱 , 编. 未完成・黃華成 初版.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0: 82. ISBN 978-986-5459-19-2. 
  11. 李志銘. 裝幀時代:台灣絕版書衣風景. 台北: 行人出版. : 104-105. ISBN 9789868658103. 
  12. 張世倫. 未完成.黃華成 初版.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0: 75. ISBN 9789865459192. 
  13.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2020-12-01]. 
  14. 楊佳璇. 檔案的演繹、二次創造或介入?蘇育賢「石膏鑼」. [2020-12-01]. 
  15. 林亞璇. 設計人必看!台灣前衛藝術先鋒「未完成,黃華成」北美館開展,6 大展出亮點整理. ShoppingDesign. 2020-05-09 [2021-02-28]. 
  16. 張世倫(編),《未完成・黃華成》(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20). [2021-05-16]. 
  17. 第19屆台新藝術獎 --The 19th Taishin Arts Award:張世倫 / 「未完成,黃華成」. [2021-05-16]. 
  18. 年度十大展覽及新聞: 未完成,黃華成|台北市立美術館|藝術家雜誌社. [2021-05-27]. 
  19. 呈現展覽不易的2020年,台灣藝術界表現如何?來自40餘位意見領袖,年度十大展覽(下)Most difficult for art people to have exhibition: Top ten exhibition of Taiwan in 2020. (II)|The Art Press. [202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