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故代表元珍事略

来自删除百科
本条目“陶故代表元珍事略”在中文维基百科已被删除其它版本),这是一个删除前的存档副本
Gakmo删除了陶故代表元珍事略,理由是:
版權不明
这个理由未必准确 (为什么?)

本条目共存留7天:

  • 创建于:2005-09-01
  • 删除于:2005-09-09
  • 贡献者:2
  • 编辑:4
  • 浏览:无数据
请阅读免责声明。删除百科只是中文维基百科被删除条目的存档。   Alert icon 建议删除本条目

本条目被提交删除。理由是:“怀疑侵犯著作权”

Wing 07:52 2005年9月2日 (UTC)

陶故代表元珍先生事略

File:蒋经国先生赠送的奠幛..jpg


先生姓陶氏,讳元珍,字云孙,四川安岳人。生于民前四年(清光绪三十四年、西元一九零八年)农历九月十七日。祖父云门公,以进士宦游鲁皖,曾出宰凤阳府,卓著政声。父幼云公,任县参议会议长及县农民银行董事长等职,平时热心地方教育、建筑事业,不遗余力;如孔庙及中山堂之修建,公路之开辟,咸赖其捐助倡导,得以完成。

先生幼承庭训,品行方正,一言一动,悉本规矩,无稍逾越。读书则焚膏继晷,力学不倦,且颖悟异常人,记忆力尤强,十二、三岁时已读毕资治通鉴。古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者,先生庶几近之。民国十三年,肄业四川省立一中,因阅读醒狮周报,由是信仰国家主义,奠定其爱国、民主、反共之思想基础。十六年夏,中学毕业,考入国立成都大学旧制预科甲部一年级肄业,时先生已加入中国青年党;十九年上半年,创办“学府论衡”刊物一种,与共匪展开理论斗争,并与成大之左倾学生作过一次大规模武力斗争,虽大获全胜,竟被当时亲共之校长张澜强迫停学,乃离川东下,考入武汉大学史学系,从此一面读书,一面从事救国运动。上海一二八之役,全国震动,武大学生会发表之“抗日救国宣言”,即出先生之手。曾与教授周谦冲、同学朱祖贻等创办“现代青年”半月刊,鼓吹抗战及青年爱国精神。以课余之暇,撰“东汉末中国北部汉族南迁考”及“三国食货志”二文,后者曾发表于北平学术地位甚高之“燕京学报”,深得胡适、傅斯年之赏识。(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单行本)

民廿三年夏,毕业武大,赴北平投考北大研究院,不料该院是年停止招生,经文学院长胡适之介绍,特准先生为特别研究生;翌年夏始考入北大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史学部为正式研究生,并破例获得优厚之奖学金。

廿六年秋,卢沟桥事变作,先生由平间关南归,从此献身教育,先后任中央政治学校专任讲师、国立中山大学、国立东北大学教授,三十二年秋,到贵州遵义国立浙江大学执教。翌年底,因湘桂战局逆转,浙大有迁川之议,先生乃返川。三十四年秋到陕南城固国立西北大学任教,并主持史学系。抗战胜利后,任国立湖南大学史学系教授兼主任。桃李遍天下,为国家作育人才不少。三十五年冬,先生被遴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一年后,当选行宪后第一届国民大会教育团体代表。

三八年秋,先生应国立台湾大学之聘,来台任教,唯时大陆变色,家国沦陷,先生所受刺激至深,不久即病。三十年来,病情时好时坏,曾先后在新北投、万盛桥、林森南路赁屋而居,但泰半时间则卧病医院。在病室中,仍照常阅读各种报刊,剪存资料,购买书籍;于四十年至五十二年间,且撰成政治性论文三十余篇。盖阅读写作之书生习惯,初未因病而有所改变也。对于国民大会历次会议,除六十七年之第六次会议外,均扶病出席投票。不幸在数年前跌断臀骨,虽经接骨手术,然由是行动维艰,终年缠绵病榻,心脏日衰,于本年六月三十日晨五时半逝世于台北空军总医院,享寿七十三岁。

先生之之夫人汤宗贞女士、长子世龙、次子世鸿、长女世玲、次女世珉,俱陷大陆。

综先生之一生:精通文史,博闻强记,触类旁通,尤擅长中国古代经济史,对明史及近代史亦有深入之研究;为文则详微博引,辨析锱铢,文不加点,倚马可待;好读书,但不忘救国;平日生活谨严,情感内蕴,伤时怀人,闲情偶寄,一一发之于诗;自奉甚俭,而待人也厚;遵奉固有道德,亦笃信科学新知;对人极为诚恳,从无谎语戏言,有诺必信。使有健康之精神与生活,凭其超凡之天资与努力,对学术界必有更深之造诣,更大之贡献。无如世变方殷,书生报国有志,而适应乏术,卒至灾病连年,赍志以殁,岂独先生个人之不幸哉,实国家学术界无可补偿之损失也。悲哉!

治丧委员会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