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差真相
请阅读免责声明。删除百科只是中文维基百科被删除条目的存档。 | 建议删除本条目 |
“歲差”的發現其實是“地球差異旋轉”的最早發現。牛頓對歲差的解釋存在嚴重失誤,導致原版本歲差同樣存在失誤!
1】不符合慣性原理
2】不符合引力關係。
】與數學原理相悖。
4】牛頓解歲差,在地軸中心設一點“o”,地軸有數軸性質,絕對值相等符號相反,南北半球曆法相互矛盾,與實際觀測不服。地軸中點“歲差值”為零,無疑使地球失去公轉運動。
歲乃年也,歲差就是年差,是恒星年與回歸年之差。年乃是地球圍繞太陽傾斜公轉之故。解釋歲差首先要考慮地球存在的公轉運動,恒星年與回歸年地球在20分24秒時間地球公轉的距離。地軸在原地“o”點做圓錐運動無疑使地球失去公轉運動,牛頓解釋歲差的方法與地球公轉運動無關,也就是與歲差無關!其實是一起嚴重的錯誤。迷信使其錯誤延續300多年。
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在編制一本包含1,022顆恒星的星表時,把他測出的星位與150多年前阿裏斯提留斯和提莫恰裏斯測定的星位進行比較,發現恒星的黃經有較顯著的改變,而黃緯的變化則不明顯。在這150年間,所有恒星的黃經都增加約1°5。喜帕恰斯認為,這是春分點沿黃道後退所造成的,並推算出春分點每100年西移1°。這是歲差現象的最早發現。西元四世紀,中國晉代天文學家虞喜,根據對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觀測,獨立地發現歲差,並定出冬至點每50年後退1°。《宋史•律曆志》記載:“虞喜雲:‘堯時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餘年,乃東壁中,則知每歲漸差之所至。’”歲差這個名詞即由此而來。牛頓第一個指出產生歲差的原因是太陽和月球對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在太陽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轉軸繞著黃道面的垂直軸(黃道軸)旋轉,在空間描繪出一個圓錐面,繞行一周約需26,000年。在天球上天極繞黃極描繪出一個半徑約為23°5(黃赤交角)的小圓,即春分點沿黃道每26,000年旋轉一周。這種由太陽和月球引起的地軸的長期運動稱為日月歲差。
喜帕恰斯認為,這是春分點沿黃道後退所造成的,並推算出春分點每100年西移1°中國晉代天文學家虞喜,根據對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觀測,獨立地發現歲差,並定出冬至點每50年後退1°。虞喜 定出冬至點每50年後退1°,喜帕恰斯 推算出春分點每100年西移1°,喜帕恰斯與虞喜為什麼會有兩倍的誤差?其實這不是誤差,而是他們所處的維度不同所至,證明地球存在“較差自轉”。
是“地球差異旋轉”引起的歲差。地軸繞黃極運動並不存在。牛頓解釋的歲差,阻撓了地震預報數位化道路。世界各地不同的“歲差值”其實是一幅“地殼板塊應力圖”,根據地殼板塊應力圖的數值,結合動物及地球的物化指標的變化等數位化預報地震。
我們知道,“恒星年”地球圍繞太陽公轉360°,而回歸年比恒星年少約20分24秒(1223.85秒),那就是說;回歸年的點,在地球的公轉軌道上並不固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360°(是360°—50.260角秒)所以我們站在地球上觀測天象就是“節氣點”每年移動約50.260角秒,所形成的圓,其實是地球公轉軌道。在25786年的漫長時間裏“節氣點”(回歸年)移動一周(360°),並不是什麼地軸繞黃極運動。所謂的北極星變換純屬以訛傳訛,無稽之談。 歲差的週期是地球大氣候的週期。我們知道地球的公轉軌道是一個橢圓軌道。“節氣點”在地球公轉軌道上的移動也就是節氣點在變換與台太陽的距離。地球的大陸南北半球分佈並不均勻,大部分大陸分佈在北半球。九百多年前“冬至日”是12月21日(近日點),在過約12000年冬至日就是遠日點。遠、近日點的週期變化就是地球的大氣候週期。
雖然“地心說”已成為歷史,但地學教材的內容並沒有得到修改,一直沿用至今。 地學教材中存在四大“偽科學”——歲差與章動,冰期與地球磁場逆轉,還在高校貽誤人家子弟,筆者認為,地學教材內容的修改刻不容緩。 望有翻譯英文能力者廣為宣傳。 有異議者請與王金甲聯繫 wang.jinjia@163.com